迷惘時刻的救星:讓日記成為自我對話的橋樑

上一集聊到迷惘,

這一集來聊聊Saori和Silvie有什麼小方法幫自己走出迷惘呢?

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?

當你遇到難題時,都是怎麼突破的呢?

你平時能夠覺察,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想要告訴你什麼嗎?

總覺得別人的世界看起來比較美好?!

今天,就來聊聊我們內心的小世界~

(00:00:22) Saori覺得面對迷惘好用的小方法之一「寫日記」!

(00:01:25) 曾經教練課與心理諮商所學的方法,永遠陪伴我們面對人生中的難題。

(00:03:24) 心裡的傷,身體會記得。身體反應與情緒的背後,是探索自我的入口。

(00:06:40) 如何察覺自己鬼打牆般的抱怨?!

(00:08:45) 向外探索前,先向內了解自己。外面的世界真的比較好嗎?!

在生活中感到迷惘時,有一個我認為非常有效的方法——寫日記並進行自問自答。這不是普通的日記記錄,而是一種深度的自我對話方式。

自問自答:一種內在對話的藝術

Silvie 雖然沒有固定寫日記的習慣,但每當心情不好、感到卡卡或有事情困擾我時,她就會不停地寫,然後自問自答。這種方式類似於自己扮演上帝視角,讓內在的不同聲音對話。

她會讓自己分成A、B兩個角色。A會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想?」然後B會回答。接著A會再追問:「除了這樣想,你還會想到別的嗎?」B就會提出其他可能性,如此A、B不斷交替,進行深入的對話。

這種方法源自她參加過的啟典文化教練課,她把當時老師的對話方式學起來,應用在自己身上,讓自己扮演那個教練,自己教自己。

內化專業對話模式

我做過五年的心理諮商,後來把與心理諮商師的對話方式內化了。當我遇到問題時,會把諮商師「抓進來」參與我的內在對話。這種做法讓我能夠在面對困難時,帶入專業的思考框架。

日記的長期價值

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並非立即見效的解決方案。它幫助我們感受自己、梳理情緒,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。有時候某個情緒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梳理開來。

有趣的是,當 Silvie 回頭看前一年的日記時,有時會感到驚訝:「這是什麼東西啊?」可以明顯看出當時她被情緒所影響,雖然表面上在理性自問自答,但實際上還是帶有很多情緒在裡面。

人的一些身體反應、情緒或想法,需要時間來消化和融合。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,我們可能會吸收新的觀念,但這些觀念還沒有完全與自我融合。只有當這些觀念真正與內心融合後,才能看清之前想法的侷限。

為什麼寫日記是應對迷惘的最佳方法

在迷惘的時候,我們可能無法立即做出改變,所以我們認為寫日記是最容易實踐的方法。對於像我這樣已經將自我對話內化的人,可能不一定需要寫出來。但對於那些還不習慣自我探索和自我察覺的人,寫日記是個絕佳的起點。

寫的過程能幫助你回顧並發現自己做了什麼、想了什麼。這種覺察力是非常寶貴的。

避免陷入抱怨循環

當然,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寫日記只是變成瘋狂抱怨的發洩。但即使是抱怨,寫到某個程度也會讓人意識到:「我不想再抱怨了,因為太累了。」

寫日記的另一個價值在於它能讓你看到自己的重複模式。當你發現自己每天都在寫相同的抱怨時,就會開始反思:「是我抱怨的那個人沒有改變,還是我自己沒有改變?」

隔年再翻回去看,你可能會震驚地發現:「我去年就這麼討厭這份工作了,為什麼現在還在這裡?」這種覺察可以成為改變的起點。

寫日記:自我探索的入口

寫日記不僅是發洩情緒的方法,還是一種記錄,讓你之後可以回頭檢視當時發生的事情。對於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探索的人來說,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。

現在手機很方便,Silvie 經常會隨時記下有感的想法。雖然她不覺得自己在「寫日記」,但實際上每天都在記錄一些小東西。

向內探索的重要性

如果你感到迷茫,在向外探索之前,不妨先向內,與自己對話。很多人可能不習慣跟自己對話,總是向外尋求刺激。這本身沒有不好,但如果你在向外探索的過程中感到迷茫,這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,讓你重新與自己對話。

有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迷茫,覺得別人比較好、外面的東西比較好,於是就不願與自己對話。但只有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、在乎什麼,外面的東西對你才有意義。否則,你就會一直追求,卻永遠追不到,因為你沒有把自己與你要的東西連結起來。

如果一直覺得別人比較好,那麼你就會不停地追求,永遠不會滿足。有些人可能享受這種追求的過程,這是一種挑戰型人格。如果挑戰本身能滿足他,那這就是他要的,他就會開心。

但如果你發現,即使追到了想要的東西,還是沒有那種滿足感,這時候就需要回頭看看自己,思考到底缺少了什麼。

通過寫日記自問自答,你可以開始這段向內探索的旅程,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

※ 延伸閱讀:職涯轉型的5個關鍵:找到熱情與天賦的完美平衡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