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職策略大公開:從被面試到主動選擇,資深工作者教你突破職涯困境

你如何找工作,心裡感覺踏實嗎? 讓 Saori 帶你從「發散到落地」,知道為何而能承受任何

(00:00:50) 面試是互相了解與評估的過程,別傻傻當個待宰羔羊!

(00:03:05)Saori 怒~向HR喊話! (ㄝ~未來有機會找個HR夥伴來一起聊聊XD)

(00:05:08)面試是一種「創造工作選項」的過程,如同擴展交友、互挑對象;如果太假掰,終會被拆穿。

(00:07:38)對自己(內三角)有足夠的探索後,然後呢? 怎麼「蒐集與聚焦」適合的職務選項?→→→這裡開始之後 Saori 講解得超棒,Silvie 聽了好幾次都覺得受用。

(00:18:18)

「發散搜尋」:瞭解世上有那些工作選項。

「聚焦選項」:考量現實與內三角,幫助你落地。

「心口不一」:諮詢師幫助你洞察內心真正的在乎!

(00:25:39)諮詢師幫你「感覺」變「具體」,讓你更清楚為何而選,選得踏實而甘心投入。

逐字稿

其實這些方法有點像是我之前真的是面試這麼多,就是你自己的心得對對。但是如果一開始就用這個方法,應該會比較快速找到,因為我之前也是碰撞很多,然後最後才整理了一套像這樣子的東西。

我們上一集的話題還沒聊完呢,外三角就是產業公司跟植物這方面的探索。接下來我們會繼續聊這個話題。還沒聽過上一集的,記得要先去聽再回來收聽這一集哦。

求職者不只是被公司挑選,也應該主動挑選公司

我覺得在那個面試的時候,還有一件事情蠻重要的,就是公司在挑選你,那你也可以挑選公司,真的。所以我們剛剛做的這些事情都是為了要讓我們可以挑選公司,而不是被公司挑選,就是你單純地成為一個被動的員工。

頻繁換工作並不一定代表沒有工作定性

你真的有想過嗎?我昨天在諮詢時遇到一個來訪者,可能只有25、26歲,才剛出來工作兩三年,但是他的能力很好。所以他在一個環境中盡全力去做,但他意識到那個環境並不適合他,那個工作不是他想要的。 所以他可能每年都會跳槽一次,他最近的公司想要砍他的薪水,然後說他太頻繁跳槽,沒有定性。 」

他說面試官或年長的人,會有一種尊重,認為他們說的就像事實一樣。我告訴他,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想。如果你很清楚為什麼離職,為什麼換工作,你可以告訴他,你在前一個工作中學到了什麼,以及為什麼你覺得那不適合你。什麼的人。

所以,即使你跳槽的時間比較短,也不代表你沒有定性,你只是在探索自己適合做什麼,或者你知道自己在一年內可以成長多少。如果你能把這些說清楚,面試官可能會從覺得你沒有定性,變成欣賞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

我在上一間公司之前的工作經歷最長也只有兩年,所以我以前也經常換工作。我曾經去面試一家公司,可能有些人資真的會像你那個來訪者遇到的一樣,會有這樣的擔心。來了就走。這麼短時間就換工作,是不是因為你不夠好,你現在來批評我說我沒有定性,但你有沒有想過,你有足夠的吸引力讓我留下來呢?

真的耶,很有新意。我覺得面試時,講得越清楚越好。你講得越模糊,大家對彼此都會有一個錯誤的想像。你知道嗎?所以你不如把自己的想法說得越模糊很清楚,你能做什麼,不能做什麼,公司希望你未來發展到什麼程度,能承擔多少的工作內容。到時候你只能一直在遮掩你的缺點,那不是超累的嗎?

對啊,我也這麼覺得。我在這邊要呼籲一下,各位認為很快換工作的人,不代表定性不好,沒有沒有這回事。還是要談得比較仔細比較重要,你們人資也要好好確認一下。

我們以後來邀請個人資來說說他們的心裡話好了。那這部分,Saori 還有其他想要分享的嗎?

自主創造工作選項

其實,像我剛剛講的,最重要的就是幾件事情。第一個是我自己都會說我面試很多是在創造選項。我們先廣泛收集,然後把這條換工作的路上的選項創造出來。當你把選項創造出來之後,你會覺得比較有能量,因為你的面前有很多路可以走。你有能力去挑選一個你喜歡的,而不是只看到眼前這條路,選了它你也走得不安心,因為好像就只有這條路可走。

對,有一種被迫感,好像沒有什麼選擇。

對,我覺得要把這個選項創造出來。

說得真好!你這讓我想到,你有聽過韋老板這個人嗎?

沒有。

反正他就是一個賣服飾的老板娘,他的 YouTube 頻道也會講愛情。他說,當你在挑對象的時候,不要因為只有一個對象就好像只能和他在一起,然後一直磨合來磨合去。你應該多認識不同的朋友,廣泛交友,這樣你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適合什麼,還有自己的缺點在哪裡,別人會讓你知道。

對,我覺得公司和人其實是一樣的,都是由人組成的嘛。

對對對,我也很認同他的說法,就是多方認識。

對,就是先把選項創造出來。選項創造出來之後,你也可以廣泛去收集這些選項的資訊。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公司理念、願景、產品等等,還有網路上的評價。

網路上的評價可以聽聽,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親自去驗證,還是要親自去面試、去看。

對,當然也不是說直接拿著網路上的評價去問說欸,我看到這個是真的吗?」那也太白目了。

對,可能要想個方法,試探性地去問,或者是旁敲側擊地提出問題,把這些資訊問出來。面試是要有策略的。

對,要思考過,不是傻傻地去面試,是需要準備的。

對,就是你可以把收集到的資訊、心裡的疑問,然後去想一下這些問題該怎麼問比較好。

嗯。再來,找工作有一個很重要的點,就是不僅僅是公司挑你,你也可以挑公司。

嗯,這很重要。那麼,如何做到挑公司呢?就是你要對這個公司、產業、職位有足夠的了解。你要先探索過,做足了功課,才會有底氣去挑公司。前提是自己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哪裡。

這等於說我們之前談過的內容,加上這次談的,當這些都具備後,你就有底氣可以去挑公司了。

對對對,懂懂懂。

我們的牌卡裡面其實有關於內三角的討論,並在探討內三角的過程中帶領大家一起探索,如何去搜尋適合自己的外三角的工作。經過這樣的討論後,你自然會比較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。

根據工作內容而非職稱來設定關鍵字

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一下,怎麼去找、收集的方法呢?

好啊,因為有些人可能認識的產業或職位不多,所以找工作時找不到自己喜歡的。每個人了解的通常只有畢業後相關的一點點工作,其他很多都不清楚。

對,而且我覺得這幾年真的冒出很多新名字,不知道在幹嘛。

對,我最近聽到一個……等一下,我查一下。

好啊,馬上。

之前我朋友說,現在有很多什麼什麼長的職位。我說以前只聽過營運長、執行長,現在怎麼還有什麼行銷長,一個新名字。其實可能只是舊的部門改了個名字而已。

對啊,我找到了,有一個叫做pre-sales,你有聽過嗎?

pre-sales 是在 sales 之前要做什麼事情嗎?

我查了一下,它的中文叫做售前規劃顧問」。

哇,感覺像是因為在銷售前要做一些研究,可能把那一塊獨立出來。

我剛聽到的時候也是這樣想。以前這些事情可能都是業務做掉,但也變成業務做得好不好不知道,因為都是他做的。哈哈哈。

現在把這些內容切開來這樣子。對,有一個人專門負責。我後來找了一些朋友,還有在網路上找了一些做相關工作的朋友,問他們說這到底是什麼。截止目前為止收集到的答案是,有些企業,特別是科技產業,可能比較需要這些職位,因為很多業務人員可能沒有技術背景,無法清楚介紹產品的技術面。因此,需要在銷售前進行教育訓練,讓他們能夠清楚了解公司產品是什麼,對客戶有什麼好處,為什麼客戶需要購買這樣的產品。

對,類似這樣的情況。比如說賣書的業務,因為書的技術或專業內容比較簡單,你自然會知道它的內容是什麼。如果我是個業務,到你家介紹這本書,並說明你家可能會有這方面的需求,那你可能會考慮購買。但如果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,過去的業務可能無法清楚解釋,因為他們的工作重點是達成業績,把東西賣掉,讓錢進公司。

但是,如果產品技術面太深,業務人員可能無法詳細說明,因此進行教育訓練變得非常重要。以前,我們那個年代常常會遇到一些業務,他們雖然要賣東西,但其實並不太清楚他們賣的產品是什麼。如果你比他更了解產品,可能會覺得不爽,認為他只是在賺你的錢。隨著科技和網路的發展,資訊越來越透明,如果你講得不夠透徹、不夠清楚,真的出去會被考倒,特別是遇到比你更專業的人。

所以,我認為這個職位的出現是很合理的。就像你剛剛說的,有些技術確實很深,如果有一個人在銷售前就能先介紹清楚,可能會更容易促成交易。這樣,客戶會更清楚地了解這是否符合他的需求,可能你不需要太用力說服他,他就會知道自己需要這個產品,並自動下單。

剛剛提到這個原因,是因為如果你不是很清楚這個職位,可能會錯過適合你的工作機會。例如,有技術背景的人想要轉到業務性質的工作,但如果不知道這個職位的存在,可能會用業務」這個關鍵字去搜尋,結果找到的都是偏業績或銷售面的工作。但很多偏技術面的人可能還是希望工作中有些技術內容,而這個職位就很適合他們。

所以,你必須要先大量收集產業資訊,才有辦法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。你的意思是說,在找工作的時候,不要只是打開人力銀行,然後直接用關鍵字去搜尋,因為這樣可能會找不到適合自己但卻不知如何尋找的職位。

對,我會用結合的方式去找。例如,presales 這個職位,就是技術加業務結合起來形成的。所以,搜尋關鍵字時,可能需要將這些元素結合起來。我舉個例子,之前我有一個來訪者,他是在教育界工作,但他很喜歡創新,生活中的各個元素都要有一些變化,無論是工作地點、工作中遇到的人,還是工作內容等等。

但是,如果他在某個教育單位當老師,他永遠都在同一個地點,接觸的也是同一群人,頂多每年換一些學生而已,大致上都差不多。這樣的環境讓他無法長久工作。所以,我建議他用創新」加教育」這兩個關鍵字來找工作。他的情況就像流浪教師的感覺,但他又覺得太流浪了不穩定,他還是希望有一個固定的工作。因為如果是流浪教師,表示這個工作你做不久,很快就要找下一個,而這個不斷尋找的過程是很累人的。

所以他還是希望要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感,就是要有那種安全感,不會覺得自己一直在顛沛流離的感覺。在擁有心裡的安全感和穩定感後,工作內容再有一些變化和創新。所以當時我結合他的觀念,用教育和創新來發想。這種教育和創新的結合,可能包括去做教育單位的一些活動企劃、編寫教材,或者是在教育公司工作,甚至可以去不同的公司。

可以這樣理解,比如說他是老師,但我不是用老師」或者教師」這個詞,而是聚焦在教育」這個動作上。你用教育」這個詞去做搜尋,而不是僅僅用老師」這個職稱去搜。如果你剛剛提到的那個例子是做技術和做業務,那麼如果你直接用業務」去搜尋,你可能只會搜到業務相關的工作。但其實業務的工作動作是銷售」,所以如果你用的搜尋關鍵字是技術與銷售」,那就可能會找到像是教育銷售人員如何介紹技術的這類工作。

對啊,這樣說等於是你要把工作內容細化,根據你所做的事情來設置關鍵字搜尋,而不是只用職稱來搜尋。這樣說起來有點像是用工作內容去搜尋,而不是職稱。

懂了,因為一般人通常會直接打職稱。我會先想像這個職稱的工作內容,然後根據工作內容提取出一些關鍵字,再結合你的專業能力來搜尋。這樣的方法雖然不一定能直接找到最適合你的職位,但至少能創造出更多的選項。就像我剛剛說的,創造出更多的機會點。例如,我的來訪者一開始覺得自己只能當流浪教師,或是只能去補習班工作。他沒有想到其實還有更多的選項是適合他的。

結合理性評分和感性直覺,找出最適合的工作機會

哦,了解!這方法很有趣。我覺得這樣的方法真的不錯。那我想請問你,當找到很多職位後,比如說列出來20個,並不是每個都去面試,那你會怎麼建議收斂?

我會建議先不要看太多的工作內容,先廣泛收集。就像我剛剛講的,你不一定要面試,而是先廣泛收集資訊。第一步是先認識這個世界上有哪些可能性。等你認識了這些可能性後,再慢慢縮小範圍。所以,我通常請來訪者先不需要看太多細節,就像我們玩職業卡挑選一樣,只要有興趣的就挑出來,不需要先考慮能力。

如果你沒有職業卡,也可以在網路上做同樣的事情。先用關鍵字去搜尋,然後大概看一下職稱,再瞄一下工作內容。如果覺得有興趣就先收起來,可能放到列表中。通常我建議列出五到十個工作,這樣能有足夠的資訊量。比如說你可能看了50個職位,然後從中挑出五到十個最感興趣的。這有點像挑職業卡,你不能挑50張,因為挑太多不知道怎麼選。有些人挑超多的,這種情況下你就要做一個排序。

如果有人挑不到那麼多,可能只挑五個;而有些人挑比較多,我會請他從中挑出最感興趣的五到十個。之後,我會請他列出一些自我探索時的熱情、能力和價值觀的關鍵字。再針對每一個工作,用這些關鍵字去評分。比如說,如果我的熱情是設計美感,那我就會看這個工作在設計美感方面能夠滿足我幾分。

因為其實很多工作不會只做一件事情。例如說,你是平面設計師,你一定不會只是在做設計。你還需要開會、做報告、可能還要帶人、跟客戶接觸,甚至還需要想如何溝通、如何安撫人的情緒等等。所以,其實一個工作可能需要很多技能。

我們一開始可能看不出這些工作內容的比例,但至少可以藉由人力銀行或其他地方,作為一個認識過程,而不是一個模糊的想像,你就去了某個職位。

接下來,可以根據這些工作內容進行評分。像你剛剛提到的,如果你喜歡設計美感,那就可以用設計美感來評分。此外,有些人對於工作地點很在乎,例如希望公司在家裡出門三十分鐘內到達,或者是對薪水區間有所要求。這時候,可以針對這些你最在意的事情,例如三到五個項目,進行考量。

我們之前的發散比較天馬行空,但最後還是會幫助你落地,也就是很具體地思考這個工作是否符合你的現實考量。當這些項目列出來後,再根據每一項工作進行評分,例如我的熱情是設計美感的東西,那我就看這個工作在設計美感這部分能滿足我幾分。

最終,你可能會評出三個最高分的工作。這時候,我會問來訪者:你現在不看分數,憑直覺最想要哪一個?」如果直覺想要去的和分數最高的有落差,我會再深入探索,找出這中間的差異,這就是諮詢師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很重要的地方。

這種落差可能讓你更加認識自己,發現心裡在意但之前沒注意到的東西。例如,有些人在探索過程中,可能會忽略一些潛意識的東西,這些東西雖然嘴上說很重要,但實際找工作時卻沒有考慮到。這是一個機會點,幫助你發現內心的真實想法。

如果你能夠找出這些落差,這將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。了解這些之後,以後在找工作時,方向會更加明確。

當然,我的來訪者通常比較偏感性,所以我會幫他們用理性的分析,幫助他們落地。考慮時間、金錢、生活中的其他在乎的事情,讓他們做決定時不至於太虛無縹緲。

當你具體化自己的感覺,清楚知道自己的選擇依據,這樣即使最終的選擇和原本一樣,但心裡會踏實很多,能夠安心扎根,不會有浮浮的感覺。

這就是我的方法啦,我相信還有更多其他的方法可以參考。我今天分享的這個方法,希望能幫助那些還不知道如何進行外三角探索的人。希望大家有所收穫。

好哦,那我們今天就聊到這邊咯,我們下集見!

拜拜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